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李燕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赵姗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部署了12项战略任务,明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第一条。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如何看坚持“三个方向”、建设“五个强国”以及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的要求?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实体经济这个“立身之本”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如何进一步壮大实体经济?就上述相关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李燕。
01
实体经济有着不可动摇的
核心基础性地位
中国经济时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作为第一条战略任务,这传递出什么信号?
李燕:这凸显出实体经济不可动摇的核心基础性地位,也清晰传达了“十五五”将全力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体系现代化升级,以战略主动应对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物质技术基础的战略决心。
我国靠实体经济起家,创造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靠实体经济这一“压舱石”,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世纪疫情等引发的各种风险挑战;靠实体经济创造的大量、多层次、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了通过辛勤劳动获取报酬、实现个人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可以说,实体经济是国家富强、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的根基。“十五五”时期,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求,需要更加重视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产业结构更优、质量效益更佳,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首先,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引领实现高水平经济循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连接生产、收入和消费,在国民经济循环系统中居于核心枢纽地位。到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需要经历一个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这需要从根本上通过产业体系的全面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来实现。通过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解决低端产能过剩和供给质量不高的问题,实现供给和需求的更高水平良性适配;通过创新引领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重塑人均国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效率基础,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其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应对百年变局、抵御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更大底气。当前,地缘政治因素和大国博弈正在加速全球产业链重构,加快建设以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为内在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练好内功来抵御外部风浪,有利于确保我国统筹发展和安全,赢得战略主动。
02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防止产业结构“早熟”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看全会提出的坚持“三个方向”、建设“五个强国”以及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的要求?
李燕:“三化”清晰地指出了现代化产业体系演进升级的路径。其中,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方位赋能我国产业升级和产业体系变革。其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管理、营销服务等全产业链条的融合应用,带来的不是传统意义上渐进的产业升级,而是引发基础研发和创新范式、生产方式的智能化变革,产业组织网络化、协同化革命,带来数据和算法驱动的系统性效率、质量和动力提升。绿色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底色,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新能源等绿色技术和产品已走在国际前列,“十五五”对国家级零碳园区和重点行业节能降碳行动均作出部署,预计产业链绿色转型会进一步加快。产业之间的互动与融合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向融合,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农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等,催生了服务型制造和制造业服务化、农产品社交电商、田园经济、智慧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是提升产业价值创造能力,重构跨领域生态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向。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以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海洋强国、能源强国,都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柱,体现了国家对提升产业体系综合竞争力的重点考量。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全会将“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单独强调,旨在引导各方重视制造业作为经济“压舱石”、创新策源地、国家安全和竞争力基石的重要作用,防止“早熟型”产业结构,即在制造业没有实现升级的情况下,过早进入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阶段。
一是从国际经验规律来看,一国工业化的实现过程,就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先上升再逐步降低至稳定的过程,然而在这一量变背后的质变经常被忽视,那就是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比重可能保持稳定甚至不降反升,并通过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持续扮演国家经济竞争力与创新引擎的核心角色。二是在开放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会根据全球竞争格局、自身资源禀赋和动态比较优势,制定发展战略,主动选择其制造业在全球的“生态位”,这也会对制造业比重高低产生影响。比如,英国、美国完成工业化后基本上进入了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结构,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10%和8%;韩国、日本、德国均已是高收入国家,但至今保持相对较高的制造业比重,分别为22%、21.5%和18%,这三国同时也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出口国家。三是近年来,新科技和产业革命、地缘政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安全担忧也在对全球制造业体系和格局产生重构性影响,相关国家更加注重前沿领域技术和产业主导权的竞争,强调构筑本土化生态。我国尚未实现工业化和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为24.6%,对我国而言,保持强大而有韧性的制造业基础,加快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质变”,必要而且紧迫。
03
制造业需要重点在质效升级、创新育新、强基提链、融合发展上下功夫
中国经济时报:“十四五”以来,中国每年制造业增加值均超30万亿元,在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上连续稳坐15年,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拿下世界第一。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实体经济这个“立身之本”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如何进一步壮大实体经济?
李燕:“十五五”进一步壮大实体经济,需要重点在制造业的质效升级、创新育新、强基提链、融合发展上下功夫。
一是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传统产业是我国制造业的基本盘和竞争优势领域,比如,冶金、轻工、纺织、化工、机械、船舶等,这些领域凭借完备的产业链、规模经济效应、多年的技术积累,形成了强大的体系性优势。未来五年的重点任务是加快高端突破,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锻造新的比较优势。
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动能。针对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些挑战,实施产业创新工程,推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产业集群化生态化规模化发展。针对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加强早期投入,开放高质量应用场景,加速技术迭代成熟和大规模商业化落地,塑造未来经济发展新优势。
三是促进战略性产业强基提链。针对集成电路、核心软件、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不同领域的不同特性,协同运用重大专项集中组织攻关、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普惠性创新激励政策,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决定性突破和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四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要让服务赋能制造,通过增加生产性服务要素中间投入,提升先进制造业创新设计、按需定制、服务增值能力,向高端化高附加值发展;同时,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主 编丨毛晶慧编辑丨邹朵炒股配资平台选
启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